坚定因“新”而进

     光谷科学岛规划效果图。

     国内领先的锐科激光全自动泵浦源智能制造产线,可实现两人管理一条线,极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周超   摄

     武汉东湖高新区永鼎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洁净生产线的光通信器件。

     周超   摄

     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芯片车间,研发生产人员正进行激光器芯片的固晶程序。

     周超   摄

     九峰山实验室首批晶圆高精密光栅。

     安翰科技对消化道振动胶囊的内部线路进行智能温控焊接。

     周超   摄

日前,武汉跻身 GDP 达 2 万亿规模的城市。过去的一年,武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 2000 家,总量达 1.45 万家,数据背后是澎湃的发展动力。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也是实施 ” 十四五 ” 规划的关键一年。不久前,武汉市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梅催春动,武汉实践之科技创新向着春天再出发。武汉正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支撑创新产业,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来自科技创新这一驱动引擎。2 月 1 日,位于光谷的普宙科技按下年底冲刺 ” 快进键 “,忙生产,赶订单,大家正在进行大载重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

就在去年夏天,电鹰科技经过数月自主研发出的大载重智能无人机产品完成测试,于 6 月开始量产。

就在一个月前,普宙科技凭借 ” 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场景中的数据加密典型案例 “,成为唯一一家入选工信部 “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典型案例 ” 名单的无人机企业。为了在今年 6 月正式上线运行,目前,普宙科技的无人机信息数据安全方案正在交通、林业、河道等国内多个城市场景中测试。

” 视 ” 无巨细,目前,电鹰科技研发制造了固定翼、多旋翼、无人车等多类、多款产品,以贴合不同行业的用户需求。

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的 70.5%,是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武汉拥有较强科教资源优势,如何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电鹰科技创始人蔡晓东对未来的发展较有信心。” 无人机是中国低空经济的出路和重点,行业内,大家都非常注重自主研发,武汉有产学研转化的好环境。

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

快递小哥骑手变 ” 飞手 “、上下班 ” 打飞的 “…… 当高科技和想象力相互攀缘,新赛道上,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在武汉 ” 起飞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 ”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 年 1 月 31 日,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人士表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脑科学、量子信息、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全新赛道正在逐渐形成,武汉正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新的一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将对核心赛道的创新主体进行超前谋划培育。

对广大中小型科创主体分类指导分步支持,每年遴选 200 家初创科技企业,以三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压茬进行,采取逐年淘汰滚动支持的方式,持续培育其中 100 家成长为高企;推动一批小微高企成长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规上高企,积极支持其建设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精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成长速度快的骨干高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加速晋级为 ” 瞪羚企业 “;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上科研龙头、平台共享等方面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加快推动初创企业成长为高企、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 瞪羚企业 ” 持续涌现、科技领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争取全市高企突破 1.55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 1.3 万家。

■ 坚持抓创新重应用,促进科教优势加快转化

2024 年 1 月 23 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 2023 年度科技工作大会上,尤政院士为十大学术进展团队颁奖。” 顶天立地,追求卓越 “,校方称,十项成果展现了该校学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

据了解,这些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未来将应用在真菌细胞壁合成、集成光子芯片、航空发动机等相关产业中。

科研要 ” 顶天 ” 更要 ” 落地 “,为了鼓励做有用的科研,武汉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全球数据量正在大规模增长。2023 年,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出 ” 紫东太初 ” 多模态大模型重大成果。据了解,该成果主要开展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发、建设多模态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进行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等研究内容。

为了支持 ” 紫东太初 ” 发展,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对其给予了相应的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将解决一个大模型实现多个场景多个任务的问题,适配智慧文旅、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更是创新的动力源。

48 年前,冯裕才从国防科技大学调入华中科技大学,他当即立志 ” 自研国产数据库系统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到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 ” 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 “,随即进行成果转化成立达梦公司。

79 岁的 ” 扫地僧 ” 冯裕才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自主研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 ” 代码根 “,打破了国外数据巨头的封锁,一举实现国产数据库在高端核心技术领域 ” 零的突破 “。就在几个月前,冯裕才带领达梦 IPO。

” 读研时,查全性先生、陆君涛教授就经常教导我们,要围绕‘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能做什么’来进行科研。” 因为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单质硅的固态电解制备,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金先波和团队的科技成果被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投资者看中,正在尝试商业化。

按下科技成果转化 ” 加速键 “,2023 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起草相关支持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新的一年,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也将争取突破 2400 亿元。

■ 鼓励创新平台建设,突破重点领域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协同则是激发动力的重要催化剂,它能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1 月 27 日,东风汽车携手武汉经开区打造全球创新中心。当日,东风汽车与武汉经开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专项协议,协同创新,中心将实现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及下属先进材料与先行技术研究中心、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展示中心的落地,助力武汉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基地。

协同创新不止地方、高校、企业等多方的合作,为加快区域协同创新,2023 年 9 月 16 日,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在深圳启动,并与东湖高新区联合发布 ” 区域协同创新计划 “,将依托深圳及湾区大量数字技术企业优势,以及湖北潜在应用场景规模化、系统性释放条件,实现双向赋能。

” 这次与光谷的‘科创飞地’合作不同于传统的招商,光谷有很多数字化场景和高校资源通过场景开发释放和链接,面向全国打造室外空间的社会实验室。” 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深圳市科协原主席周路明称。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在深圳南山区华中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配置了首期 3600 平方米的创新空间。

对于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的终极愿景,周路明说,我们想要通过这样的一个数字技术产业的聚集,使我们从室内走向室外,在室外空间打造一个社会实验室,把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在实际场景中落地。

高能级平台激活创新 ” 裂变 “,同时,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下,武创院正在加快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中部节点参与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管理,采取 ” 管育接转 ” 四位一体的方式推进。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中试平台既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 ” 转化器 “,也是上下游产业链的 ” 衔接器 “,是推动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新的一年,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武汉将推动中试平台提档升级,优化布局一批重点中试平台,持续推进各级中试平台开放共享,为科技成果提供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服务。在综合关键大型仪器设备投入成本和中试平台对外开放频次、服务质量、产出成效的基础上,择优给予中试平台最高 1000 万元支持。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人士称,此外,还将大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服务 ” 双一流 ” 高校及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发展,加速院士专家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街区(园区、楼宇)。

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新型柔性 AMOLED 微透镜阵列显示技术、AMOLED 显示屏用 PSPI 制备关键技术及工艺、掘爆机关键技术及装备、达梦数据库一体机、100kW 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超高密度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据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人士介绍,日前发布的 2023 年度武汉市十大硬科技成果,组织龙头骨干企业破解行业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单个项目最高给予 3000 万元支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核心技术是支撑企业在同行竞争中头角峥嵘、” 问鼎 ” 市场的制胜 ” 王牌 “。2024 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还将继续以最大力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 ” 揭榜挂帅 ” 的方式,重点关注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生物医药等武汉市 “965” 重点产业领域,鼓励多方组成联合创新体,突破完成 10 项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 ” 揭榜 “,由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 ” 挂帅 ” 出征,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

■ 一系列解渴管用政策同向发力,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日前,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体制机制正在实施改革。

2023 年 5 月,武汉干部赴广州、深圳学改革学创新,随行一名干部称:”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科创工作经验中,关键要点之一就是实现科技体制的转轨。服务好科技创新主体,把重点工作从项目管理转向企业、人才服务,把更多精力转到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去。”

上个月初,” 武创荟 ” 汉阳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专场活动在汉阳举办。传统城区如何抢抓机遇?汉阳提出打造科技创新城、市区联动开展 “8+1” 驻校科技招商,不断创新,去年 8 月,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专家刘海涛博士表示,未来三年,将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科创单元、开展产业转化等 6 大类 26 项极具引领力的数字经济指标上综合发力,以市场需求为主方向,引进育培高端领军人才,孵化培育顶级资质企业,提供优质科创公共服务,实施批量科技成果在汉阳产业转化。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企业转型 ” 闯关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表示,为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力,新的一年,将整合创新资源,推出 ” 新的打法 “。

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推动在汉高校院所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研发创新,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进校地深度融合,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将于近期正式出台。

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产出效能,探索本地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循环投入机制,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原创性成果、颠覆性技术产出,通过 ” 平台 + 企业 + 基金 ” 的模式推进创新成果 ” 沿途转化 “。

新的一年,武汉将加强培育本地科技型企业,实施 ” 育苗、跃升、瞪羚、引领 ” 四大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对企业吸纳技术就地转化给予补贴。

新的一年,武汉将启动运行 ” 武创通 ” 科创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产业(企业)、科研团队(成果)导航系统,实现线上供需 AI 匹配、线下服务精准对接,为武汉科技创新提供一座强大的 ” 大脑 ” 枢纽。发挥场景应用牵引作用,认定一批创新成果场景应用友好单位,鼓励其提供创新成果应用机会,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品应用推广,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还将打造特色科技活动品牌,举办 ” 武创源 ” 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和 ” 武创荟 ” 系列赛、会、展活动,全力构建成果转化首选地。

据了解,” 武创源 ” 将瞄准新一代信息、大健康和生物武汉优势产业赛道,囊括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服务、脑机接口等高端技术领域,突出技术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探索颠覆性技术 ” 发现—遴选—培育 ” 的新机制,发现和挖掘一批颠覆性技术方向,从而进一步壮大武汉优势产业创新链。

一系列解渴管用政策同向发力,只为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表示,新的一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会议精神,锚定全球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应用为导向,以科创平台和科技企业为抓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示范区,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把我市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创新引领发展,武汉正坚持不懈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奏响更美妙的科技创新乐章。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资讯